崔奇铭,1963年出生,北京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先后师从蔚长海、郭石林和宋世义。
1988年崔奇铭随北京玉器厂蔚长海、郭石林大师,参加翡翠“四大国宝”项目《四海腾欢》的制作,被国务院嘉奖。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多次在全国和系统内获奖。其中,国宝翡翠《四海腾欢》荣获国务院集体嘉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集体金奖;翡翠四小国宝之一《四海腾欢》、《玉女惜春》、《八仙大洗》、《福寿大如意》、松石《花神》、白玉《八仙过海》、珊瑚《观音送子》等多幅作品获系统“珍品奖”。翡翠《瓜园童趣》、翡翠铁龙生《释迦牟尼》、翡翠《持印观音》分别获中国宝石协会颁发的玉雕“天工奖”银奖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翡翠浮雕插牌《王维诗意图》、翡翠《观音》分别获北京“工美杯”金奖、优秀奖。
1999年与国画大师范曾合作的翡翠作品《老子出关》被评定为玉雕极品。
玉器磨人,不只磨在下刀那一刹,更磨在经年累月的苦思里。
天然玉石在大自然的孕育中,不可避免会有瑕疵。匠人要有巧妙化解、运用天然玉石瑕疵的‘巧做’能力。很多天然玉石的外表都包裹着厚重的‘皮壳’,每块玉石毛料对于创作者而言都是一个‘盲盒’,不打开就不知道原料里面的玉质是什么品相。
拿到毛料后,先要“相玉”,把原料看透、看明白,甚至能直接看出成品的雏形。“相”和“问”就像与无声的玉石进行交流的过程。只有交流地足够充分,才能发挥出一块天然玉石的自身优势,通过雕琢赋予玉石“第二次生命”。
所有的巧思都得从生活里来。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崔奇铭跟家人一同去公园赏花,游人们眼里是花团锦簇的美,他却一心要将花枝的走势、花瓣的纹理都记得清楚。不光要看到美,还要看到美在何处。公园里的一方景物,街巷行人的一颦一笑,目光所及之处,都有可能成为设计时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