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17 来源:玉雕大师艺术网 0 次浏览
国人爱玉,自古有之。历来素来有“美人如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等词语典故。玉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与历史、文化、政治、艺术等有着密切联系,也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生生代代的观念习俗。那么,历史上到底有哪些关于玉的故事与观念呢?
1、西王母献玉
在远古时代,中国与西方一些地区有了交往,而交往的对象为女性的西王母,可能那里正处在母系氏族时期,西王母所献之玉玦,为一种珍贵的古玉器,环形,有缺口。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以及春秋时期的墓葬中,时有发现。可见,西王母献白环玉玦之说,并非纯属于子虚乌有。
民间传说中的西王母子居住在远古人类的发源地喜马拉雅山肪和昆仑山肪,曾向黄帝尧舜献玉,这反映了,古人类对自己故乡的怀念、对自己祖先崇拜之心的结晶。
2、卞和献玉
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把在山中得到的玉璞献给楚厉王,但厉王听信谗言,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卞和的左脚。后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又信谗言,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后来文王继位,知道卞和因璞玉被诬为石头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证实那果然是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于是,把这块美玉琢成玉璧,为了奖励卞和献玉有功,遂以卞和之名命名此璧为“和氏璧”。
3、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也非常想得到它,竟宣称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国明白秦国的用意,美其名曰是换,实则是骗取。但因惧秦又不敢拒绝,于是便派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的蔺相如出使秦国,护送“和氏璧”去秦国交换城池,在谈判过程中,蔺相如识破秦王的阴谋,略施小计,从秦王的手中夺回了“和氏璧”,并顺利地返回赵国。
后来,秦统一六国,这块“和氏璧”便被秦始皇琢成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天子 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成为帝王无上权力的象征。
4、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设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欲除去劲敌刘邦,建立霸业。
但在宴饮过程中,项羽犹豫不决,急得范增向项羽频丢眼色,并且三次举起随身所佩之玉玦,希望项羽快作决断(玦,决同音),杀掉刘邦以除后患。而项羽却错失良机,让刘邦得以逃脱。最终汉灭楚,项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5、玉环的典故
战国晚期,秦王政曾遣使送一个玉连环给齐国,并对齐国说:这连环上的两个环,没有人能分开,齐国人足智多谋,能不能把它解开呢?
齐国的王后听罢来使之言,拿来铁锤,把玉环打破了,并对来使说,我们已遵命打开了连环。秦王政知道此事后,认为齐国有宁为玉碎爱国民族精神,所以就不敢再存伐齐之心了。(源自网络)
欢迎关注中国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王子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文字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