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伟:‌和田玉籽料的形成与鉴别

时间:2025-09-12 来源:玉雕大师艺术网 0 次浏览

Your Image

一、和田玉籽料的形成

和田玉籽料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自然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山料形成:和田玉最初形成于昆仑山脉海拔3500米至5000米的山岩中,这种原生矿体被称为山料。它们是在约10亿年前由中酸性侵入岩与镁质大理岩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2、地质抬升与剥离:随着亿万年的地壳运动,昆仑山剧烈抬升,含有玉矿的山体也随之隆起,并在外力(如风化、冰川作用、地震等)下发生崩解和剥离,玉矿原石暴露于地表。

3、冰川与洪水搬运:崩落的山料玉石被冰川刨蚀裹挟,或在山洪、雪水的冲刷下,从高山上沿着河谷向下滚动。这个过程的起点通常是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

4、河流长途搬运与磨蚀:这是籽料形成的核心阶段。玉石进入河流(主要是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后,在湍急的水流中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长途搬运。在此过程中,玉石不断与河床中的其他岩石、砂砾碰撞、摩擦,其棱角被逐渐磨去,形态变得圆滑、浑圆。

5、沉积与“孵化”:最终,这些被磨圆的玉石被水流带到河床中下游的平缓地带,沉积在古河床或现代河床的砂砾层中。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被埋藏在水中或地下,受到河水中有机物、矿物质(如铁、锰)的长期浸润和侵蚀,表面逐渐形成了一层颜色各异、质地温润的皮色和毛孔。这层皮色是籽料的“身份证”,也是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201.jpg

简单总结:山料 → 自然剥离 → 河流搬运 → 碰撞磨圆 → 沉积浸润 → 形成籽料。整个过程堪称“大自然的精工打磨”,赋予了籽料山料所无法比拟的温润质感、细腻结构和独特皮色。

二、和田玉籽料的鉴定

鉴定籽料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观察和判断。核心在于识别其“籽料特征”,即无法模仿的自然痕迹。

1、形态

天然籽料:形态圆滑、流畅,呈卵石状、水滴状或扁圆状,有共同特征。没有尖锐的棱角,但整体形态自然多变,手感极佳。表面的弧度和毛孔是亿万次随机碰撞形成的,非常自然。

仿制品(磨光料/滚料):形态常常过于规整、呆板,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弧度和毛孔不自然,有时能看到机械磨削的原始棱角和锥击痕迹。

2、皮色与毛孔(最关键的鉴定依据)

这是鉴定的重中之重,真皮和假皮有本质区别。

天然皮色:

颜色:由深至浅,有层次感、过渡感,仿佛从内向外生长。颜色分布与玉质结构紧密相关,在质地疏松或有绺裂的地方颜色会更深。

质感:皮色沉稳、老气,与玉肉融为一体,感觉是“长”在上面的,而不是“浮”在表面的。

常见皮色:枣红皮、洒金皮、秋梨皮、黑皮、鹿皮等都是名贵且典型的籽料皮色。

人工染色皮(假皮):

颜色:鲜艳刺眼,显得“妖艳”或不自然。颜色呆板,无过渡,成片状或块状聚集。

分布:多沉积于绺裂、瑕疵处,用放大镜观察,可见染料沿裂隙深入内部,形成“丝状线”。

手感:有时摸起来有黏涩感或过于光滑。

天然毛孔:类似于人体皮肤上的毛孔,是玉石在搬运过程中受到砂石撞击形成的微小凹坑。

分布不均匀,大小、深浅、疏密不一,但有自然的方向性规律。

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凹坑内部光滑自然。

人工打磨毛孔:多用喷砂或机械敲击形成,毛孔分布过于均匀或显得杂乱无章。

凹坑形状呆板,内部粗糙,缺乏自然感。

3、玉质与结构

天然籽料:由于经历了漫长的河水冲刷和自然筛选,结构极其致密细腻。油脂感强,光泽温润内敛(柔和的油脂光泽-玻璃光泽)。手感滑腻。

仿制品:常见用品质较差的山料或俄料、青海料滚磨而成。其结构相对疏松,颗粒感较强,光泽偏“贼光”(尖锐的玻璃光)或沉闷。油性多靠抛光而来,盘玩后油性感会减退。

4、绺裂

天然籽料:表面常带有一些“指甲纹”等细微绺裂,裂纹处多有皮色嵌入,称为“活裂”或“带皮裂”,看起来非常自然,还有一点特征值得注意,如果是两道裂要不是平行,要不就是角度是60度。

仿制品:裂纹要么非常生硬,要么显得很新,裂纹处颜色与其他地方无异或染色痕迹明显。

5、综合手感与重量

手感:籽料摸上去有明显的阻力感,但同时又是光滑的,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温润滑腻又略带阻力”的感觉。

重量:由于结构致密,籽料的密度高,上手有“压手感”,比同体积的石头或玻璃仿制品要重。

总结 

1、没有皮子的不一定不是籽料:有很多“光白籽”品质极高,几乎没有皮色,但通过其形态、质感和毛孔依然可以鉴别。

2、鉴定是一个综合过程**:不能单凭一点就下结论,需要形态、皮色、毛孔、玉质等多方面结合判断。

3、寻求权威机构:对于高价藏品,最稳妥的方式是送到国家资质认定的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机构(NGTC等)进行仪器检测并出具证书。证书上会注明“和田玉(籽料)”,这是最可靠的保障。

鉴赏和田玉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学问,多看、多摸、多比较是最好的老师。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文字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


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