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1 来源:玉雕大师艺术网 0 次浏览
香港与台湾同属中华文化圈,但在玉石偏好上,却呈现出地域差异——香港偏爱翡翠的时尚与商业价值,台湾则更青睐和田玉的文化厚重感。这种差异背后,既有历史脉络的延续,也有现代文化演变的影响。
香港自19世纪开埠以来,便是东西方珠宝贸易的核心枢纽。翡翠通过缅甸输入香港,再销往全球。这种特殊地位使香港形成了成熟的翡翠加工与鉴赏体系,并成为高端翡翠拍卖的核心地区。
比如1985年,香港苏富比首设翡翠专场拍卖,一套据传属慈禧的翡翠珠链,以286万港元成交,奠定了其市场地位。2014年,芭芭拉·赫顿旧藏的翡翠珠链,以2.14亿港元刷新纪录,使得香港对顶级翡翠有了定价权。
华人购玉石注重“藏而不露”,但香港因中西文化交融,较早转向外显型消费。香港玉器业工商会会长陈国民指出,2000年后港人更倾向“夸张设计”,将翡翠镶嵌于贵金属中,搭配钻石或彩宝,以张扬风格彰显身份认同。
香港翡翠设计受西方珠宝艺术影响显著。比如卡地亚在1930年代将翡翠融入装饰艺术风格,香奈儿1997年推出翡翠山茶花系列,推动翡翠成为国际时尚符号。另外,香港拍卖市场的高成交价,强化了翡翠的金融属性,吸引投资者将其视为“硬通货”。
台湾对和田玉的推崇,植根于对中华玉文化的传承。和田玉在历史上被赋予五德,象征君子品格,作为帝王玉,贯穿夏商周至明清。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商周古玉等,都以和田透闪石玉为主。
台湾玉雕领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动和田玉的当代转型。代表性人物如台商林子权,他自1990年代起与上海玉雕大师刘忠荣、于泾等合作,主张现代工具与美学结合,突破仿古窠臼。他认为,籽玉独特性+深度雕工=独一无二的灵魂。其作品虽不落款,却以抽象哲学主题和精细工艺赢得关注。
实际上,台湾本土也产玉,比如花莲丰田玉,属于透闪石。卑南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玉器证明本地玉文化源流。但和田玉因“文化正宗”的地位更受重视。
香港与台湾的玉石偏好差异,本质是中华玉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两种演进模式。香港是中西融合的时尚载体。 翡翠的“国际化变身”,顺应了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需求。台湾是文化根源的现代表述。和田玉在台湾不仅是收藏品,还是“文化复兴”的符号。
香港的翡翠偏好,是贸易枢纽基因与消费潮流结合的产物,台湾的和田玉情结,是对文化正统性的守护与创新。二者看似殊途,实则彰显出中华玉文化的适应力。一个是以时尚焕发新生,另一个是以深度延续根脉。(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中国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李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文字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