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26 来源:玉雕大师艺术网 0 次浏览
中国人佩戴玉器饰品不仅注重其美观,更强调寓意,这一传统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历史与哲学背景。
首先,玉与中华文明的共生关系是国人喜爱佩玉的文化背景。
中国玉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最初用于祭祀、礼仪和权力象征,被视为沟通天地的媒介。这种神圣性使玉超越物质,成为文化符号。
宋展作品《财源滚滚》
“玉不离身”的传统:古代贵族以玉器标识身份(如“六瑞”礼器),逐渐演变为民间佩戴习俗,形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观念。
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仁、义、礼、智、信等),将玉的物理特性(温润、坚韧)与儒家伦理结合,使佩戴玉器成为道德修养的象征。玉的“外柔内刚”对应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佩戴玉既是自我约束,也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其次,民间信仰与吉祥文化促使人们追求玉饰美好寓意。
游子腰间玉佩叮咚,是母亲“君子慎独”的叮咛。
新娘腕间玉镯轻响,承载着“无瑕白璧映同心”的誓约。
孩童项上长命锁,玉雕蝙蝠(福)、寿桃(寿)、铜钱(禄)组成最朴素的愿望矩阵。
明代苏州专诸巷的玉匠,堪称最早的祝福产品经理。他们开发出“必定如意”(毛笔+银锭+如意)、“马上封侯”(猴骑骏马)等谐音玉雕,让美好期盼化作触手可及的纹样。这些匠心独运的设计,比当代盲盒更早参透“情感消费”的真谛。
玉被赋予灵性,如“玉能挡灾”的传说,常见题材如观音(护佑平安)、貔貅(招财)、蝙蝠(福气)等,承载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
赵新生作品《步步高升》
玉的温润触感与岁月痕迹(如沁色)被赋予时光沉淀之美,佩戴者常将其视为精神伴侣,寄托情感与哲思。
玉器在中国绝非普通饰品,而是集哲学、伦理、信仰、艺术于一体的文化载体。其寓意系统历经数千年积淀,已内化为民族集体意识的一部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的独特纽带。
薛天空作品《竹报平安》
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到故宫倦勤斋的翠玉屏风,再到商场柜台里的生肖吊坠,玉石始终是中国人最私密的情感U盘。它不像金银般张扬夺目,却能在掌纹的摩挲间,将“平安喜乐”的朴素愿望,刻写入文明的基因链。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文字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