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18 来源: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 0 次浏览
在我们中华民族浩瀚的文明史中,玉器占据着其非常重要的位置。玉器有着八千余年的发展史,从最初的狩猎工具和农耕用具,象征显赫地位的帝王用玉和祭祀礼玉,逐步发展到黎民百姓作为祈福驱邪的精神寄托,贯穿了整个中国文明史的历史发展过程。每个时期、每个地区,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神韵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地域风格特征。
玉雕器皿是玉雕众多品类中的一个大类,薄胎器皿尤以其玉料完美、器型工整,胎体薄而均匀,且纹饰对称均衡、线条刻画精细而独树一帜。
玉雕薄胎器皿最早为中亚和东欧一带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称为“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玉雕器皿主要特点是以薄胎为主,纹饰主要以花卉纹为主,用料多采用青玉,白玉,并以青玉居多。在清乾隆时期开始大量流入我国。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有“今琢玉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可见其在清代皇家收藏中曾拥有的重要位置。
清乾隆年间,苏州就有一些薄胎器皿件的仿制,因其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特别严格,后来从事该项的专业人士日益减少,其间几乎中断了一个多世纪,直至近一二十年,一批玉工经精心研究,反复试验,才逐渐恢复了薄胎器皿的制作。当然,从作品的风格特征上看,已改变了原来一味仿制的旧俗,在型制和纹饰上有了更多的改进和创新。
目前,苏州的玉雕薄胎器皿用料仍以青玉和白玉为主,型制和纹饰花样繁多,更加丰富了观赏性。当代的苏州玉雕薄胎器皿主要特色有以下三点:
一是素器:器物表面光素无纹的器皿被称作素器。玉工在得到一块质地上乘的玉材时,多数会把它设计成素器,因素器表面哪怕只有一点小黑点或裂伤,就会暴露无遗,因此其材质要求达到完美无缺。这类作品对器型和材料的要求最高,所以其市场价值也是最高的。
二是雕工繁复的器皿:苏州玉雕薄胎器皿采用浮雕、阴勾、镂空等工艺组合,并采用剔地隐起的技法在器物表面雕琢出各种纹饰,如:花草叶纹、人物、动物之类。为增强其艺术表现效果,有的玉工还把一些宝石镶嵌在器物和花纹的表面,俗称“嵌宝”。
三是轻巧薄的器物:苏州玉雕薄胎器皿制作工艺很高超,采用传统的水磨掏膛技术,通体晶莹轻巧,玲珑剔透,可谓“鬼斧天工”。由外透过器壁能看清手指指纹和报纸上的小字,由内向外可看见器壁外部的细密花纹图案。由于胎体很薄,上手又轻又巧,有轻若浮云鸿羽之感。真如乾隆帝曾赞誉的那样:“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薄于纸更轻于铢”、“抚外影瞻内”。如将它放在水上,可以飘浮起来,故又“水上飘”之称。
薄胎器皿制作工艺难度很高,技术性比较强,因为器皿的坯体薄了,强度和韧性弱了,制作过程中极其容易破碎。它要求作者在制作时,必需具备娴熟高超的技艺及敏锐的观察力。在古代,器皿“掏膛”是一门绝技,玉工需随着器物的形状,将实心的玉料掏空。器壁在厚度最薄可以做到只有0.5毫米左右,可见雕琢工艺之高超与精巧。
前几年,我曾经制作了碧玉薄胎《天官双耳炉》,从初始原料63公斤重,到完工后的净重300克,历时七个月,其制作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从中有些许体会。
器型的工整性和材料的完美性是制作器皿的前提,所以器型是器皿制作的首要环节。《天官双耳炉》以新疆色泽沉稳的碧玉为材,在器形上选择了庄重大方的炉体造型,在高度和宽度上充分考虑了黄金比例,其高度、宽度、炉体直径、胎壁分别为15cm、26cm、19cm和0.6cm。炉身凸鼓,微微向上收起,炉盖饱满而平展;左右犹如“官帽”的双耳对称工整,且双耳与炉底、盖头均以素净的几何图形来表达,双耳为方,炉底与盖头为园,使之方园相衬;双耳及炉底、盖头的素净,与炉身、炉盖的满工雕饰形成了疏密有致的强烈对比,以充分展现出缜密的构思和成熟的艺术表现技巧。
纹饰是炉瓶制作的重要内容,纹饰的雕刻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别。《天官双耳炉》以传统的緾枝花纹为主,以阳刻浅浮雕的技法雕琢,图案分布均衡对称,疏密得当,纹饰清雅、秀丽。纹饰顺着器形的面逐步转折,其底子在器形的同一平面上,缓缓舒展,丝毫不见雕琢痕迹,且纹饰线条流畅、细腻、平整,对称,端庄中具有动感,给人以温文尔雅、细腻、内敛、生活气息浓厚的感受。
薄胎是炉瓶制作的独到妙技,是江南手工的孜孜追求。由于胎体厚度要求在1毫米以内, 既要凸现玉质的美感,又要展现其技艺的精湛,设计时很难全方位地把握,需根据出坯的情况不断修整,待器形形成后再设计装饰图案并进行雕琢、掏膛,直至打磨和抛光。苏州的薄胎展现了其轻盈之美,精工细作之技,为当今全国玉雕界首屈一指。《天官双耳炉》曾荣获2008年全国玉石雕“天工奖”评比金奖。
(作者系中国玉雕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文字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