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热点专题> 正文
黄鹤钟:历史洗礼苏帮玉器

2021/11/18 玉雕大师艺术网 作者:黄鹤钟


悠久的玉文化,伴随着古老的华夏民族一路走来,从中可以窥视到人类发展演变的历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文化也是民族的血液,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情感。玉文化反映出历朝历代的兴与衰,有人喻之为:会说话的“石”。 


苏州是有名的治玉之乡。古人云:“江南地润天和,人多艺精”,亦有“宋人美画,吴人美治”的美称。岁月流转,吴地文化更灿烂。


拔其根探其花,吴县草鞋山出土的良渚玉器,早在数千年前就晨光绽放,成为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先民们经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艰难困苦,才“玉汝于成”,琢出了玉的德性和高贵,磨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审美俊情,确立了玉之美。君子比德于玉,然后文质彬彬,以玉作祥瑞之器,典章礼制完善乎。


1986年在苏州通安出土了一批“吴国王室玉器”。它们的重见天日揭示了吴人治玉的创造力和琢玉技巧,其独特的造型风格及艺术手法,印证了江南吴地鲜明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

《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说的是无论怎么珍贵的宝玉,只有经过玉人雕琢成器以后才更美妙。玉人应是历史上最早的自由琢玉人,也可说是那时的雕刻艺术家。

作为一个艺术家,其思想境界决定其艺术境界,玉雕设计的理念同样体现出个人的思想境界。在玉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或者是“三代器”中,均可见到化“工之巧”,生“意之合”的美意识指导下的艺术理念。吴人美治,承前启后,不断光大。


明“吴中一绝”陆子刚,琢玉之巧治,碾玉之新艺,立吴中玉器之特色。史有记载,名闻朝野。以“子冈”命名之牌,实为艺术之创新,树个人之风格,“工致”而“古雅”。他吸收了当时的绘画美学思想,“外师造化,内得心源”,方能“匠心独妙”,从“妙理”中求“神化”。陆子刚的艺术风格是善于巧构思来达到“诣境造极”。

艺术离不开传承。陆子刚的创新思路也源于他对传统的感悟。善于集前人之长,达到“借古开今”,能“师古而不泥古”,这反映了陆子刚对继承与创新具有辩证思想,对审美情趣有开拓性的想象力,这是他成功的根本所在。他的审美情趣建立在艺术品味和形式美感的“自我”认识上,成为“苏帮玉器”风格的开路者,确立了宗师地位。


苏帮玉器,史上早有记载。明朝《天工开物》记载:“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苏州琢玉盛名美誉,独领风骚,是苏州琢玉人努力的结果。独木不成林,当时苏州已经集结了一批治玉高手,史书有记载即有刘埝、王小溪、李文甫、贺四、都克通、韩士良等,他们形成各自的风格,被称为“苏帮玉器“的代表人物。


“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这是乾隆皇帝对苏帮玉器的赞美。乾隆不仅是“金口“,还是一位玩玉的行家里手。乾隆盛世是玉文化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包括《大禹治水》等大批精美玉器,均出自苏州、扬州两地。乾隆对玉, 除了钟爱还深有研究。史载:“宗仁虽玉工,常以艺来咨之,辄有近理之谈。”这里说的是,乾隆皇帝常和苏州琢玉高手姚宗仁谈论玉器的事。由此可见,姚宗仁不但是琢玉巧匠,其艺术理论也很出众。

乾隆年间,苏州玉工朱时云擅长在玉石上刻字,他曾被召到宫廷御作坊琢玉,这是有史料记载的。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为纪念其收藏的三件书法名作,便将这三件作品置于与寝宫西暖阁相连的西侧小间,因这三件作品的珍稀难得,故命名该间小房为“三希堂”,并撰述《三希堂记》一文来说明其前因后果。

被乾隆喻为“三希”的书法作品,即为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献之《中秋帖》以及王珣《伯远帖》,称为“三希堂文翰”,是乾隆皇帝的挚爱。为此,乾隆命朱时云将三帖书法杰作刻在玉上,命名“泥金玉册”,这是玉器史上最为精美的书法雕刻作品。其刻工精美绝伦,功力十分了得,不擅长者望尘莫及,刻工绝不逊色于陆子刚。

泥金玉册上刻有八方印章,篆刻极为规范、工整。这八方印章分别为:“烟云诗画”、“摛藻为春”、“鉴古”、“会心不远”、“三”、“乾”、“漱芳阁”以及“乾隆文翰”。一件玉器上竟有如此多的印,真乃空前绝后,更证明此物之珍贵,和氏璧也焉能比肩耶!这一无与伦比的“泥金玉册”,为苏帮玉器的风格和特征增加了新的亮点。

在清同治年间,苏州还有一位研究古玉的人,他就是进士出身的金石书法家吴大徵,他著有《古玉图考》一书。文人士大夫对玉的偏爱,对当时苏帮玉器的影响力不可小视。

民国时期,时势起风云。由于社会动荡,内战不断,外寇入侵,民不聊生,苏州琢玉业受到极大的摧残,此前的繁荣景象不复存在,变得一片萧条。到解放前夕,仅剩下玉雕作坊六户,从业仅几十人而已,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如花片、玉章、杯盘之类的东西。

奄奄一息的苏帮玉器,终于在1956年有了转机。

60年代初,苏州玉石雕刻厂选派了好几批青年艺人去上海玉雕厂进行技术培训,并陆续吸收学徒数十人,充实玉雕行业。当时提出“东学上海,西赶扬州”的赶学帮超的口号,苏帮玉器此时以新姿展现在人们面前,五大类品种基本齐全,技艺飞跃成长。当时提倡“空、飘、细”的三字经,是时代给予的认识。

时代即风格,江南玉雕都以“空、飘、细“为技术要领,认识受主客观的影响。有人认为苏帮玉器的风格以“小、巧、灵”为特色。说特色可以,论艺术则差矣。

玉文化应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兼具。“小、巧、灵”仅形式之一耳,认识苏帮玉器不能以偏概全。

“文革”使苏州玉雕再一次大伤元气,思想受禁锢,艺术无前途。琢玉人难以有作为,转业者甚多。终盼到拨乱反正日,苏州玉雕重整旗鼓,又上新台阶,露出了晨光熹微。


仿古玉器无愧于苏帮玉器新的特色。种植于1984年,一直盛开至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袭古而弥新,沉浊而更清”。汲取历史之精华,创前所未有。“未有新变,何能称雄”。苏州仿古历经二十五年,独领风骚,三代叠进,汉唐遗风,明清神韵,取巧变新意,皆生翘楚。个性化和时代气息相结合,形成当今仿古新观念,鲜明的艺术特色大放异彩。

艺术新亦在巧。苏帮玉器之美,美在“巧则工”,求妙理神巧,给人以美感。工巧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因材施艺”,不仅以化“工之巧”为能,而更注重思想性、技巧性和艺术境界的和谐相融,意境更为深远,兼以巧思。

《广韵》对“巧”如是说:“能也,善也。”巧在形则为能,巧在意方为善。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巧有大小之别,“天机神巧”为大巧,“大巧若拙”则更为妙哉。有“则”不守,有“约”不循。苏帮玉人皆能各尽其巧,巧在形形色色,巧在发展中成熟。

传统之精华,痕都斯坦玉;老树著新花,胎薄如纸,纹华以饰,雕工精美,展现时代工艺新技,成苏帮玉器形式之一,给人审美之享受。

苏帮玉器手把件观赏于掌,悦在心目;牌片佩于身,饰美又吉祥。佩为行容,趣为心仪。一物集多美,夺天地之灵秀。


时代更新,设计理念随潮流而动。随形造器,因材美而巧琢,化繁为简,以画龙点睛为妙手,因材贵更重艺而神思巧夺。皮色为人之爱,时尚之美,为大众情趣所推崇。苏帮玉器善理“羊脂”玉,并巧借色彩斑斓之皮色。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苏州琢玉人有数万余,汇集东南西北人,其中不乏能工巧匠,更有若干可造之材,称大师者甚多。苏帮玉器兼收并蓄,艺术形式多样化,标新立异,审美意识更开阔。各种个人风格荟萃,不同题材和内容齐备,构成当今苏帮玉器之貌:材美工巧,艺精意深,新奇古雅,神韵妙趣,美轮美奂。后浪推前浪,激起浪花在眼前,昔日余辉尚存,今朝风景更亮丽。

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成立始,誓为苏帮玉器常青而献力,弘扬苏帮玉器为宗旨,力推新人新作,传玉文化知识于大众。

新人辈出可喜,素质甚高可贺。德如玉洁,才华横溢,皆艺有心得,诗书画皆擅,辛勤耕耘于玉坛艺海,立苏帮玉器之新风,树个人之特色,欣欣可慰。

苏帮玉器的风格是被时代升华了的风格。苏州琢玉城将其特色塑造得更完美,推向更高的境界。苏帮玉器自古至今声誉彰显,地域文化积淀有深基,而今行业兴盛艺更高。今胜昔,蔚为大观!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中国玉雕艺术媒体门户网站 —
网址:www.dashiyudiao.com
总部:北京 主编:李京光 编辑部官方微信:13796034138
编辑部官方邮箱:dashiyudiao@163.com
京ICP备18012624号-1) 本站原创文章、图片及版式设计未经授权严禁模仿、盗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