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热点专题> 正文
魏乃青:心动于美 惊艳于艺——漫谈传统玉文化与当代新兴玉种的发展动力

2021/3/4 玉雕大师艺术网 作者:魏乃青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用一种物质来代表中国文化,那就是玉。”

一、爱美之心孕育了玉文化

玉石是矿物原料,是石头中最精美的品种。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石头曾经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进步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当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对石质工具的加工和使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石器加工量的增加和加工技术的日益提高,古人逐渐能从大量的石头中分辨出精美的玉石,再经过长期的制作实践便发明了玉器生产的独特工艺。经现代考古发掘证实,最早出现的玉器是用来装饰美化人体的小型饰件。小型饰件的原料易取又便于加工,才使古人的爱美之心在天然与人工的创造中得到了彰显。因此,最早出现的玉器是跟人类的审美密不可分的。其次还有用于生产、生活的较大型的用具,用玉制作的器具比普通材质的石头更加美观、更加锋利、更加持久耐用。

特定的审美理念是玉文化起源的重要条件。北京山顶洞人遗址距今已有18000多年,出土文物中有大小均匀的白色圆珠和黄绿色的卵形珠。珠子均为人工打孔,虽然只是泛义的玉器,却可以证明早期先民已经发现了石与玉的不同,进而筛选出精美的玉石加工饰品用来装扮美化自己的身体。距今约8000多年的兴隆洼文化玉玦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玉耳饰,这是当时的兴隆洼人刻意追求人体装饰美化的重要实证。汉字中的“美”字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美”字的象形文字就像是佩戴头饰站立着的人,意指漂亮、好看,想必那头饰应该是由玉石琢制而成。先秦诗歌《诗经·卫风·竹竿》就有“巧笑之瑳,佩玉之傩”的诗句,描述了卫国女子身佩美玉的迷人风采。西王母是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居住在昆仑山,由于昆仑山出产优质美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当然会发现它和使用它。在一件西汉时期的画像石上就有西王母头戴玉胜的形象,她头发上的玉胜就是用美玉制成的发饰。

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玉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新石器时代在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红山文化、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就表现出了辉煌耀眼的全新面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夏代,中原地区、黄河中上游、长江中游的多个文化兴起,陶寺文化、石卯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相当于夏时期的二里头文化都发现了很多精美的玉器。这些不同文化区域的玉器表现出了装饰和祭祀的相同用途,但是在玉料的使用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地方色彩。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有早期不同地域先民的独立创造,也有后期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至商周时期形成了以宫庭用玉为基调的时代风格。

二、用玉观念与玉器功能

中国玉器史中的用玉观念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同时也使玉器的内涵和功能逐渐得到拓展和延伸。华夏先民为什么会对玉产生宗教性的情感呢?其主要原因是:天然造物、稀有美观、永恒持久。由于玉所具有的这些特性,所以原始部落的先民把对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观念与玉的崇拜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玉成了人们心中有灵魂的神物。随着原始宗教活动的兴起,玉器开始登上神坛,成为巫、觋在祭祀仪式中与天地神灵沟通的媒介和宗教祭祀权的鲜明标志。


在遥远的史前社会,人们只能把天然材料经过加工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祭祀活动,那么用美玉制作的器物自然就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商周时期虽然拥有了发达的青铜器制造工艺和贵金属冶炼技术,但是玉器在祭祀、礼仪和宫庭用玉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青铜工具的发明和应用给玉器制作带来了技术进步的飞跃,王朝统治者对于玉的推崇让玉器功能得到了更大的拓展,玉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当时的极限,为早期的玉文化呈现了一个发展高峰。

在近万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古代先民一直保持着崇玉、爱玉、治玉的文化传统和技艺,历久不衰,制作和使用的玉器品种繁多、内涵丰富、数量惊人,中华玉文化历经原玉时代、神玉即巫玉时代、王玉时代、礼玉时代、德玉时代,到唐朝时玉器的神性开始消失,进入了注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民玉时代,但在这之后,推动玉文化发展高峰的主要力量依然是各个王朝的统治者。

随着古代贵玉思想的不断强化和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玉器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依照玉文化史的演进顺序可分为人体佩戴用玉、工具类用玉、祭祀礼仪及宗教巫术活动用玉、表示等级身份的礼制用玉、丧葬用玉,此外玉器还有彰显财富、辟邪纳福的功能。

三、中国之外的玉文化

玉石作为特殊的矿物资源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分布很广且品种繁多、质地各异、产状不同。从考古发掘资料可知,自石器时代开始,除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玉文化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地区和民族有过使用玉器的历史。美洲是中华文明以外另一个使用玉器的古老文明,据历史学家考证,中美洲的三个主要文化奥尔梅加文化、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中都制作和使用玉器,形成了独特的美洲玉雕文化,其延续时间相当于中国的商代到明代,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另有新西兰的毛利人,至今仍保留着加工和使用玉器的文化。古代世界中多个不同文明相隔遥远,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玉石作为载体,来加工他们认为最珍贵的东西,可见美好的事物是人类的共爱。

纵观中国的玉器演变和玉文化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与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在玉材的使用、用玉观念和治玉技术方面有不少相通之处,也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如在治玉工具、工艺技法、作品的形式内容及其功用等方面都有着各自十分突出的特点。

四、玉的中国定义和内涵延展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玉文化历史中,积淀了丰富多样的玉器文物和宝贵的理论遗产。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玉”字的象形文字。“像三玉之连,其贯也”,指的是“玉”字像三块玉穿在一根绳子上。三玉之连也表示天、地、人三通,”玉”字在使用之初与“王”字相通,后来的人为了便于区分“玉”和“王”字,就在“王”字的右侧加了一点。有一个有趣的说法,称“王”字右侧那一点就表示王者身上的佩玉,意思是只有王以及王族才有权佩戴玉器。


在之后的玉文化发展中有一个非常特殊、影响深远的阶段,那就是德玉时代。《诗经》中就有以玉比德的诗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德玉时代的形成以管仲的“玉之九德说”、孔子的“玉之十一德说”、荀子的“玉之七德说”、刘向的“玉之六美说”和东汉许慎的“玉之五德说”为依据,总结概括出了以“仁德”为先另有“忠”“义”“信”“智”“勇”“洁”的玉器审美理念。

许慎是第一个对玉进行定义的人,他提出“玉,石之美者”,这就从理论上把玉从石头中分离了出来,明确了玉是最美的石头、是石头中的菁华这一基本概念,也充分阐释了美玉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特征。玉的物质性特征包括质地、光泽、声音、硬度和韧性五个方面,具体地说:一是质地细腻滋润,二是玉的质地可瑕瑜互见,三是玉被敲击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且很远就能听到,四是玉的质地坚硬并有超强的韧性,五是玉的断口、棱角平滑不易伤到人。玉的精神属性是在对应物理属性的前提下总结出来的,包括仁、义、智、勇、洁五个方面,所谓玉之五德。

在德玉时代的背景下,玉器的道德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神玉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敬重和追求,这也促使君子贵玉的思想成为了时代风尚,王公贵胄们争相占有更多、更优质的玉器,藉以符合身份等级、制度安排和君子品德的要求。这样的时代风尚在《礼记·玉藻》中即可清楚地看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五、华夏民族与玉的八千年之恋

玉是中国人珍爱的至宝,从史前时代直到现在已经深深的印刻在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财富观念中。作家理由在他的《玉美学》中称玉雕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延伸为“八千年之恋”,一句话道出了中华民族的爱玉情结,毫无夸张之嫌。玉因为美观才能在石头中脱颖而出;因为稀少才能在众多天然和人工材料中独占鳌头、价值凸显。玉的美具有天然灵性和丰富的观赏要素,所以才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载体,用来比喻崇高的人格精神。玉之美有玉质之美、玉色之美、玉性之美、玉德之美、玉琢之美等。玉质、玉色、玉性是玉的天然之美,玉德之美是对玉所象征的人伦道德的归纳和提升,玉琢之美指的是对玉加工创造的艺术之美,正因如此,玉在中华文化中才能成为美的代表。玉的美是自然物质和人的主观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各个时代、各个群体对玉的审美和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但是人们对美玉都有着一致的认同和喜爱。


刘大同先生是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大家,他在《古玉辨》中写道:“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三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他的文字明确了美玉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表明了他热爱玉器的精神追求。

中华玉文化的持续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依赖玉的物质性,而精神性的根深叶茂才是传承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把玉的温润特性对应在处世的中庸之道和性格的温文尔雅,再到忍耐和宽容,把玉的坚密特性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境界联系在一起,可以说玉文化的浸润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

清朝的乾隆皇帝素有“玉痴皇帝”的雅号,他把玉文化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重视与热爱美玉赋予人的礼乐修养。仅乾隆皇帝收藏在宫中的玉器就超过了10000多件,他写的咏玉诗达800多首,还撰写了有关玉器方面的诸多论述。他亲自参与了部分宫廷玉器的设计,主持并指导了《大禹治水图》《会昌九老图》和《秋山行旅图》等大型玉雕山子的制作,把中国古代玉文化推向了巅峰时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再没有一种物质能体现高尚的人格化美德,又具有比德载道、显贵炫富、祈福护佑、养心健体的功效。总之美玉在国人心中有着无限的魅力和价值,古语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还有人说:家有五色玉,胜于十万金,这是对珍贵的美玉给出的高度评价。


从明朝一直到现在,玉器上的纹饰将图案和吉祥语完美结合,凝聚着人们祈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受到历代中国人的喜爱。还有很多关于玉的美好故事在人们中间流传,确切地说,“玉”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个美丽的字眼,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收录了“玉”部字达100多个,而由“玉”字组成的词汇则更多,这些字和词里无不蕴含着高贵、美好、吉祥、坚贞的文化意义。在全国现有的户藉人口中,人名使用频率最高的十个字依次为:英、华、文、玉、秀、明、丽、兰、红、金,“玉”字排名第四位,这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足以证明中国人的爱玉情怀。

著名玉文化学者李维翰教授在文章中写道:“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体被人喜爱和尊崇大概有两种原因:一是这种物体的材质美和造型美,使人产生审美愉悦,这是有形的,无形的是物体所承载的、隐含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精神上的认同和喜爱。”这就是玉器天人合一、物质美与精神美共聚一体的魅力所在。

六、玉文化进程中的当代特色

清王朝的覆灭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最高规格的宫廷玉作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到民国时期,清宫玉作裁撤后的御用工匠走入民间谋生,也将宫廷的制玉技艺带到了民间。他们的服务对象由封建帝王转变为民国时期的官僚、社会名流以及世界各地的商人和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有很多玉器陆续出口到了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地,成为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为特色的商品、换取经济利益。原本就在民间的玉作坊通过与宫廷制玉技艺的融合发展,不仅制作了大量精美的玉器,而且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制玉工匠,这一时期部分技艺和工具得到了很多改进,也使一些失传的技艺如薄胎、嵌丝等工艺技术得到了恢复,玉器品种为了适应时代和迎合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而有所调整,玉器皿、玉制人物、玉制花卉等陈设用玉日趋发展并初步形成流派,这些都使得制玉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发展,为20世纪后半叶制玉工艺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至90年代,玉器工艺品一直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统购统销,主要用于出口创汇,这个时期出现的翡翠四大国宝,是相关资源举国家之力的玉雕重器,也是翡翠巧雕玉器的空前巨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私营化的玉雕工作室大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当代玉雕市场才基本形成。

中国古代玉器从唐朝开始神性消退,玉器制作和使用呈现出崭新的风尚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之后1000多年的玉文化发展过程中,都体现出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玉文化共性。玉器作为一种天然资源、贵重材料,再加上雕琢艺术的加持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因此玉器依然是中国人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玉器的功能性与用玉观念密不可分,每个时代的治玉工艺也承载着独特的美学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文内涵,在岁月的变迁中激荡着创造者的激情,彰显着历久弥新的艺术之美。在当今时代,物质的满足与社会的祥和会激发出人们更加旺盛的精神追求,而玉器中丰富多元的审美要素是人们愉悦内心、陶冶性情的重要选项,古人佩玉代表等级贵贱,而当今的玉器已然成为时尚品位的象征,不仅如此,当代玉器还有着更多的用途,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装饰美化人的身体以及生活环境, 辟邪佑身、祈吉纳福,作为珍玩收藏以积累财富、保值增值。


有人说现在的玉器生产和消费是一个注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新民玉时代,这一看法已经把当代玉文化的基本面貌说清楚了,与古代民玉时期不同的是,随着大众审美的持续提高和个性需求的不断丰富,玉器所呈现的艺术性、时尚化趋势日益明显,玉雕艺术家在材料使用、创意设计、工艺形式方面均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现象不难从每年举办的玉雕展览和评奖活动中看到。无论是陈设器皿、玉雕山子、把玩佩件还是玉质首饰,在追求品位、时尚的同时不失传承,以鲜明的特色诠释着大众审美情趣的时代感和多样性。另有部分玉雕师潜心创作观念艺术以彰显个性、表现自我,笔者以为,把纯艺术化的理念融入传统玉雕创作只是一种尝试、一个方向,应该准确理解玉雕艺术的本质意义,探索玉器的生活化和实用性,让玉器作品在用的过程中散发出动人的美感。

七、美玉之用属于地球人

玛瑙属石英质玉石,由于具有种类繁多、质地坚韧、色彩缤纷的特点,所以得到了古代先民广泛的喜爱与使用,将其制作成工具、武器、饰品等运用于生产、生活,从而在玉器加工的历史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诸多文明遗迹中均有玛瑙质文物出土。玛瑙也是中华玉文化最早应用的物质载体,是用料最多的四大玉种之一,早在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发掘出了用白色玛瑙琢制的玦形耳饰。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古代先民,在数万年石器加工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玛瑙开釆、辨别及器物制作经验,其加工生产的玛瑙用品在造型、功能上与当时的审美理念亦步亦趋,同其它玉种的开发利用争奇斗艳,共同谱写了中华玉文化的绚丽篇章。

众所周知,古代西方有一种传统的宝石雕刻工艺,所用的材料多种多样,其中的玛瑙制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宝石雕刻流传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一度兴盛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几经沉浮,其后以浮雕为表现形式的宝石雕刻工艺让位于贝雕,使其贝雕艺术在19世纪成为西方人的时尚。

宝石雕刻在整个欧洲珠宝文化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公元前2世纪末,浮雕宝石被罗马人逐渐接受,并用于家具装饰和首饰之用。据考证,古罗马的君主们在出席仪式时会佩戴浮雕宝石饰品作为领章,古罗马人还嗜好各种精致的豪华器具,尤其是玉髓、玛瑙材质的雕花容器都广受欢迎。据说古罗马人在筵席上吃撑后要去海边将自己抠吐,再空着肚子回去继续赴宴,当时的工匠们为这些豪门贵族提供了极为奢侈的宴饮器皿、杯子、碗和各种式样的香水瓶。

至16世纪的欧洲尤其在意大利,宝石雕刻逐渐呈现于珠宝首饰之上,还把宝石雕刻和贵金属工艺完美融合。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考古博物馆,陈列着500多件美蒂奇家族曾经收藏的古代宝石雕刻遗珍,基本都来自古罗马,材质大部分为玛瑙和玉髓,虽然均为小巧的佩饰,但是工艺表现却极为精湛,是那个时代俏色巧雕技法登峰造极的作品。直到伊丽莎白时期,宝石雕刻在英国开始盛行,这种浮雕工艺到现在仍旧以复古式的珠宝首饰被人们广为推崇。

谈到颜色鲜艳的石英质玉,就会让人想到玛瑙和玉髓这类特别适合巧作的天然材料,其实只要不是单一色彩的玉石都是俏色巧雕的可用之材,只是玛瑙和玉髓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俏色巧雕是玉雕的一门优秀技艺,从安阳商代殷墟出土的俏色玉鳖来看,在商代晚期巧雕技法已经成熟,而在之后历经了多个玉文化高度繁荣和发展的时代,巧雕玉器却并未留下数量可观的古代遗存,这个现象与巧雕技艺偶有失传、巧雕材料不易开釆、资源稀缺、加工制作难度有较大的关系,同时也与以和田玉为真玉的用玉观念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玛瑙在中国玉雕行业开始大量使用,而当时最常见的是巴西缠丝玛瑙和国内开采的一些灰白色玛瑙和人工优化的次等玛瑙,因此巧雕精品并不多见。而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玉器市场的升温和开采运输条件的改善,许多优质的玛瑙出现在玉雕创作和收藏中,比如黄龙玉、南红玛瑙、战国红玛瑙、北红玛瑙、紫绿玛瑙、马达加斯加玛瑙、新疆金丝玉还有质地优良、色彩绝佳的阿拉善玉。


新玉种的大量涌现有以下诸多原因:传统玉种资源渐近沽竭、价格不断飙升;新的用玉观念与人们普遍的财富观念契合;玉器市场需求量增加和时尚追求的多元化;多色玉料资源在开采、运输和加工条件方面的极大改善;巧雕材料具有无限的创意空间和艺术表现力;玉雕大师的主动尝试并积极创作。因此有人坦言,玉石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品种繁多、质地各异、产状不同,同一种属的玉石有优劣之分,而不同种属的玉石应无高下之别。在如今这个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消费能力都呈现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无论是传统玉种还是新兴玉种都只能去分享市场蛋糕,谁也无法一枝独秀。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与社会祥和的氛围中,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不同种属、不同形式的玉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带给人审美的愉悦和心灵慰藉,在欣赏和收藏中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修养玉德、提升品位,从而获得更高的人生价值。

笔者对新兴玉种的开发和市场发展关注已十年有余,就以阿拉善玉为例谈谈新兴玉种的自身优势和发展动力。

八、阿拉善玉为何结缘巧雕艺术

阿拉善玉是近年来开发的一个新玉种,主要产于阿拉善左旗北部的银根苏木和乌力吉苏木,最优质的阿拉善玉产于戈壁荒漠的地表,经过亿万年自然环境的锤炼,形成了阿拉善玉形奇、质奇、色奇的优良品质。阿拉善玉品种多样、储量丰富,开采便利,与其他品种的石英质玉相比有着鲜明的独特性。2014年7月,《内蒙古地方标准阿拉善玉》正式颁布,把最初的名称阿拉善玛瑙、戈壁玉等统一确定为阿拉善玉,有了身份标签的阿拉善玉从此走上了深度开发和长远发展的快车道。


阿拉善玉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摩氏硬度为6.5至7度,按玉质和性状结构分为玛瑙、戈壁玉及共生料三种,共生料则有玛瑙与水晶共生、玛瑙与壁玉共生、壁玉与水晶共生。阿拉善玉的质细色纯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阿拉善玉上晕染出红、黄、紫、黑、白、灰、赭、兰的缤纷色彩,是天生丽质的彩玉女神。


在俏色材料上进行巧雕创作时,要选择颜色丰富、浓淡有致、质地优良的原料,设计时根据其质地、形状、颜色、纹理及各种瑕疵,确定作品的题材和造型,在雕琢的过程中将奇妙的构思完整的呈现在作品上,这便是巧雕创作的根本目的。阿拉善玉的优良品相特别适合俏色巧雕的创作,精美的作品会让观赏者产生拍案叫绝的视觉效果,以俏、巧、绝、新的艺术特色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好评和追捧,其审美元素和艺术价值绝不低于任何传统玉种制品,有部分作品已成为中国当代玉雕艺术的经典之作。阿拉善玉的俏、巧、绝、新具体说来是材料的天然俏色中散发出的神奇魔力;构思奇巧、做工精巧、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绝”就是巧雕作品具有艺术气息和审美价值、绝无仅有的意思;“新”是指充分发挥新奇的创意来制作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阿拉善玉经过玉雕大师十多年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开发,不仅制作出了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各类装饰、把玩玉器,也把许多较大型的陈设和实用器具推向了市场。

九、俏色巧雕的材料选择

《周礼·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这句话很经典,明确提出了人工造物的基本法则和审美标准。

玉石的俏色巧雕由来已久,就是事先给色彩丰富的玉料设计主题、确定造型,通过雕琢使不同部位的颜色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形象,使整体画面呈现出写实之美、意境之美。缅甸翡翠在明末清初引进中原,由于翡翠色彩丰富,因此在清朝中晚期成为宫廷用玉,宫廷玉匠在设计雕琢时大多重视俏色的开发利用,使清宫的俏色玉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材料是工艺美术创作的物质基础,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和承载实用功能的载体。玉雕所利用的材料因其独特、稀有、美观等特性,在作品的审美价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玉器之美首先是色泽和质地方面的天然之美,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继续谈及创意美、造型美、纹饰美、工艺美等一切人工之美,玉雕师在创作中为了凸显材质之美,美玉不琢、剜脏遮绺、巧用俏色是构思的基本原则。玉石雕刻除了材质的天然之美还需要什么呢?材质美在玉雕作品中的分量固然重要,但是更应该注重融入在作品中的艺术性,通过艺术化的构思来提升材料和作品的价值。对于材料之美的认识,也应该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而有新的变化,材料的美既是指材料本身的质地美、色泽美,也应该包括因材料用得恰到好处所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历代的玉雕大师把玉石上无声的色彩幻化成有形的生命,不仅用精湛的技艺呈现出了自然界的生灵万物,同时也激发了人类思想的火花和艺术创造的活力。

十、巧雕作品的创意设计和工艺

近年来,玉石价格不断走高,而阿拉善玉石材料虽然涨幅较大,但是相对于传统玉种来说还是处于低价位阶段,所以对阿拉善玉的创作无需刻意惜料,能够让玉雕大师没有心里负担的进入创作的良好状态,任思维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创意,阿拉善玉多彩的特性也向玉雕大师们提供了无限的艺术创意可能。阿拉善玉雕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呈现出令人惊艳的面目和旺盛的活力。由于其材料的突出优势加上玉雕大师们奇思妙想的加持、出神入化的工艺创造,出现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使得阿拉善玉在新兴玉种中占据先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例如郭石林大师的《雨燕归巢》、宋世义大师的《白石老人》、李东大师的《聊斋志异·狐仙》、卢云峰大师的《雨巷》、玉雕名家方光勇的《庄周梦蝶》、汪国连大师的《时间·过客》、汪国连与姜静大师合作的《童趣》、李文卓大师的《雀之灵》、巧雕名家丁兆敬的《江湖》等等不一而足,以上所列举的作品不仅彰显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凸显了作品的时代特征、生活情趣和浓厚的艺术气息。


俏色巧雕这个术语中的俏色是指玉石的天然状态,比如懂玉雕的人会把一石两色或者一石多色的玉料称为俏色料,巧雕就是对俏色玉石所施展的一种玉雕工艺。在巧雕玉器创作前,玉雕师要对俏色材料的大小、形状、颜色、质感、纹理以及瑕疵进行全面的研判分析、构思立意,而后确定题材造型。构思阶段的主要意图就是巧借料形、巧用颜色、巧妙设形、巧合主题。雕琢阶段是对玉雕师造型功力的检验,其最终目的是要让设计稿中的人间万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达到宛若天成的创作逸趣。


俏色巧雕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琢玉技艺,想要更好的继承就要当随时代、求新求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多么优秀的文化也会经历时代的变化,在继承中发展变化,在发展变化中继承,继承着的是脉络,变化出的是活力。玉雕工作者要用新的审美观指导创作,做到尊古不迷、师古创新,这样才能拿得出与时代同步、气息浓郁、风格鲜明、充满生机的当代玉雕艺术精品。

在当前各种艺术创作及工艺美术行业都在呼唤并实践着创新理念,玉雕工作者的创新之路不外乎在设计理念、题材造型和思想内容方面不断的推陈出新,在玉材的利用、工具的改进和工艺技术方面不断深化,紧跟世界一切艺术的最新潮流、把握前沿创意的思想脉搏,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在玉雕艺术的道路上留下自己耕耘者的身影。记不清是哪位老师说过:创新不是在前人走过的路上踩出新的脚印,而是要把前人走过的路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玉雕工作者应该深刻理解“道器并重”、“造物为良”思想的核心,准确把握“道”与“器”的关系。“器”是“道”的载体,“道”是“器”的灵魂,如果在认识上接受这个观念并用于实践,那么你制作的玉器才不会是一件死器,而是“道在器中”的鲜活灵物,生机、精神和思想内涵充盈其间,真正使形下之“器”与形上之“道”互为表里、相映生辉。玉雕工作者切不可忽视文化内涵的重要性而单纯地炫耀技法,如果是这样,电脑雕刻早晚会将你取代,这是毋庸置疑的。

十一、阿拉善玉雕的收藏价值决定发展动力

评估玉雕作品的价值主要从四个审美要素综合来看,一是玉石材料的完善利用,二是雕刻技艺的精湛演绎,三是艺术神韵的巧妙传递,四是时代印记的丰富蕴涵。如果一件玉器的创作能达到如此高度,那么也毫无疑问的具备了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审美价值和传承价值。我们的时代需要题材多样、制作工艺精良、创作构思别具匠心的玉器艺术作品,也要求玉雕工作者从艺术的角度表现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精神面貌。玉不等于玉器,玉器也不等于玉文化。玉器只有具备了人文和社会属性,才能具有玉文化的本性。无论是传统玉种还是炙手可热的阿拉善玉,巧雕创作的繁荣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需要,是中国玉雕部分传统功能逐渐弱化的表现,同时也是玉器审美的自然回归。


阿拉善玉俏色巧雕的工艺属性就是玉雕,涉及到对璞玉进行相料设计、雕刻、打磨抛光等全部过程,玉雕大师对于材料的优越性、稀缺性和特殊性给予了高度重视。阿拉善玉适合于各种器形、各种题材、各种工艺和各种风格的玉器制作,可以创作圆雕的立体空间和镂雕造型的空灵况味;可以浮雕出画面的万千气象;也可以线刻形象将深邃的思想情感表达。玉雕大师既能以砣代笔刻画作品的工笔细腻、写意神韵,也能表现灵光乍现的内心意象。质地优良、色彩奇美的阿拉善玉会让玉雕大师尽情挥洒创意和智慧,绽放耀眼的艺术光彩。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郭石林先生在谈及创作体会时写道:“尽管目前阿拉善玉的市场价格不算太高,但是每一块材料仍然是天赐的瑰宝,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块完全相同的阿拉善玉。因此,每一次创作,玉雕人其实都是在打造一个孤品,从这个意义上讲,阿拉善玉可能包蕴的艺术价值其实是无限的。”

弥足珍贵的阿拉善玉器既适合高端小众人群鉴藏,又能适应大众佩戴赏玩,其实用和收藏价值让各类人群都乐于接受,为阿拉善玉巧雕作品走进千家万户奠定了广泛的人脉基础,这也正是阿拉善玉俏色巧雕雅俗共赏的魅力所在,更是阿拉善玉雕必将持续繁荣发展的强劲动力。(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图片作者:汪国连)


作者简介:

魏乃青,阿拉善玉雕作品收藏家和玉雕艺术评论家。

1963年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曾在《学习》杂志社从事编辑和发行工作。

从1995年开始收藏古代兵器并著有《中国古镞鉴赏》一书。

2005年至2006年从全国各地奇石展和阿拉善奇石市场收集了大量阿拉善玉石原料,同时在北京玉雕行业遍访名师、交流学习。

于2007年与玉雕师合作并完成了首批俏色巧雕作品的制作。

2008年开始专业收藏阿拉善玉巧雕作品,同时不断的积累鉴赏知识和理论研究能力,在阿拉善玉雕作品的艺术创作和产业推广方面均有建树,其收藏的作品在阿拉善玉雕专项奖和全国玉雕评比中多次获奖。


欢迎关注玉雕大师艺术网编辑部微信

编辑:张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文字与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中国玉雕艺术媒体门户网站 —
网址:www.dashiyudiao.com
总部:北京 主编:李京光 编辑部官方微信:13796034138
编辑部官方邮箱:dashiyudiao@163.com
京ICP备18012624号-1) 本站原创文章、图片及版式设计未经授权严禁模仿、盗用,违者必究!